White Rabbit Gallery -

解说 – 中文

解说 – 中文

简体中文

一层

REN HANG 任航

生卒年1987 – 2017,生于吉林长春

《无题》,2012
C 型冲印

任航的具有自发性与裸体摄影作品,在他的文化背景中往往不被认同。他解释道:“我们都是赤裸着来到这个世界,我认为裸体是大家最原始的样子。”他的模特通常是朋友或仰慕者,他在几乎没有事先筹划的情况下为他们摆拍,多在室内进行。面无表情的神态、平坦的背景和鲜明的色彩对比,为画面增添了超现实的趣味性。这位因长期抑郁而开始拍照的艺术家曾表示,除非大家都在享受拍摄的过程,否则他绝不会继续进行拍摄。

XIA HAN 夏瀚

生于1993,上海

《羞辱》,2022-23
充气模型, 动画视频,游戏掌机,塑料玩具手指

夏瀚从小就在 Game Boy Advance、电脑和 PlayStation 3 上玩电子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从职场的奖励机制到如何塑造自己的身体,现实生活似乎正越来越“游戏化”。他的装置作品《羞辱》正是对这种转变的批判。作品包括一个大型裸露的下半身充气模型、三台循环播放视频的游戏掌机,以及一根玩具手指。“你可以把充气模型看作一种权力象征,而小手指则代表渺小的个体,” 夏瀚说。这件作品挑战了电子世界中的权力结构,以及网络暴力所具有的攻击性。

《少即是多》,2023
双频道录像(彩色,有声),3D打印,PLA材质,丙烯酸
3 分 45 秒

《碧池男孩》,2023
布面丙烯

夏瀚示:“我发现游戏的思维很深刻地改变了这一代人。”他通过作品《少即是多》和《碧池男孩》探讨游戏中女性角色的性感化处理以及性别刻画的问题。 他指出,在许多面向男性为消费群体的商业电子游戏中,女性虚拟角色的防御力往往穿得越少防御越高;但与此同时,他也注意到,很多男性玩家往往选择以女性虚拟角色作为自我投射的化身。夏瀚以技术反思技术,藉此探讨性别、身份与以及我们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时所承受的身份压力。

SHANG LIANG 商亮

生于1981,北京

《拳击人 No.7》, 2019
布面油画

《拳击人 No.4》, 2019
布面油画

商亮笔下超现实的男性形象肌肉夸张、从画布中呼之欲出。她早期受青春期启发的作品中,身材纤细的少年有着过度发达的肌肉——他们挣扎着、渴望成为强壮有力的男性。在她较新的《拳击人》系列中,这些形象进一步异变为怪诞的物种,他们的力量既荒谬又令人不安。他们的身体结构彻底解构:头部被拳击手套取代,呈现出一种离奇的突变。“这是一个新物种,” 商亮说道。她的作品批判传统观念中的男性气质的建构、内在矛盾,以及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二层

WANG HAIYANG 王海洋

生于1984,山东潍坊

《母亲》,2021
布面丙烯

《狄俄倪索斯的诞生》,2020
布面丙烯

“我的作品是一张被拉紧的弓,而不是射出的箭,”王海洋说,“我想描绘那股内在无法平息的能量——潜藏在平静海面之下的汹涌力量。”他的绘画作品《母亲》受卡洛斯·绍拉电影《探戈》启发,承载了他对家庭、童年与人性的个人反思。这些主题同样贯穿于《狄俄倪索斯的诞生》,作品取材自古希腊-罗马神祇狄俄倪索斯的神话:他被宙斯藏于大腿中孕育,并由此重生。这两件作品都洋溢着原始、未加修饰的能量——坦率而毫不掩饰,揭示了人性、欲望与情感交织的幽暗深处。

《双重菲克雷特》,2012
视频动画(彩色,有声)
3分27秒

如同一幅被激活的达利彩色油画,王海洋的这件逐帧动画作品通过快速变形与超现实的荒诞联想展开。视频由艺术家以粉彩在两张砂纸上手绘超过 1,200 幅图像完成。“菲克雷特”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思考”,因此,“双重菲克雷特”这一标题或许暗指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提出的“双重思想”概念——即在政治灌输之下,同时接受两种相互矛盾信念的能力。艺术家耗时一年多,每日擦除并重绘,最终,影像回归至最初的起点:一张空白的纸。

QIU JIONGJIONG 邱炯炯

生于1977,四川乐山

《姑奶奶》, 2009 – 2010
录像(黑白,有声)
122 分10秒

在拍摄过程中,邱炯炯常常自问:“我到底想拍的是一个同性恋者,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人?”本片以黑白影像呈现,纪录了樊其辉的故事:白天是为名人做衣服的裁缝和设计师,晚上则在北京烟雾缭绕的地下酒吧化身为他的异装角色——碧浪达夫人登台表演。邱炯炯带领观众见证这位看似平凡男子的夜间蜕变,成为华丽的夜场明星。他被这一让人难以捉摸人物的矛盾性深深吸引,称其为“一个游走在人间的天使与幽灵”。

FANG DI 方迪

生于1987,广东深圳

《耶夫》, 2013
录像(彩色,有声)
3 分56 秒

方迪曾表示他“想要在西方价值体系中找到自我”。作为回应,他在这件充满挑衅意味的录像作品中颠覆了基督教视觉符号:吸烟的耶稣、被涂改的圣母像,以及身着束缚装、戴鲜绿色假发的变性表演者。方迪表示,这套装扮象征跨性别身份,也代表一种反抗精神。作品标题既指涉表演者刘野夫的谐音,也呼应“耶稣”在中文中的发音。作品不仅挑战了西方文化霸权的体系,同时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认同中的张力与复杂性。

MAGDALEN WONG 黃頌恩

生於1981, 香港

《粉紅色和淡藍色》,2010
錄像(彩色,無聲)
20分21秒

在黃頌恩的影像作品中,一個塑膠玩具嬰兒的尿布被粉紅色與淡藍色的丙烯顏料交替覆蓋,形成一個荒誕、泡泡狀的巨大尿布。靈感來自她在商店收銀台看到一桶桶玩具嬰兒時產生的困惑:為何我們能毫不猶豫地將穿粉紅尿布的嬰兒視為女孩、穿藍色尿布的視為男孩,即便他們看起來毫無區別?作品揭示了“性別” 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概念;隨著顏料不斷堆疊,最終完全吞沒嬰兒,也象徵個體如何被社會既定觀念與經驗逐步吞噬。

LIU YI 刘毅

生于1990,浙江宁波

《混沌记》,2014年
视频动画(彩色、有声)
8分16秒

刘毅将传统水墨画与定格动画相融合,通过数百幅精致的水墨画创作出一件超现实的影像作品。这个过程缓慢而繁复,极需耐心与娴熟的掌控力。她自幼便对水墨充满兴趣,其风格令人联想到196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所采用的优雅水墨技法。作品《混沌记》受梦境中纷杂影像的启发,呈现了从色情幻想、童年记忆到暴力与自然场景等多样内容。在她看来,梦境既是混乱中的秩序,也是秩序中的混乱,两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

YANG SHEN 杨深

生于1973,北京

《鸭子嘲笑水兵》,2016
布面油画

《水兵与水怪》,2016
布面油画

杨深的画布上布满了他大量的有关流行文化收藏的各类角色:他热爱丁丁、日本动漫、魔幻现实主义、科幻漫画以及童年时期的宣传画。这些多元化的符号在他超现实的画面中错置重组,指向一个从未真正到来的科幻未来。尽管画中事件如梦境般怪诞且毫无逻辑,但它们巧妙地呼应着当下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现实,同时流露出艺术家对过往时光的深切怀念。

WANG JUN-JIEH 王俊傑

生於1963,台灣台北

《激情》,2017年
錄像 (彩色,有聲)
13 分25秒

王俊傑説到“當激情停止了,其他一切的驅動力也隨之消失”,作為新媒體與錄像藝術的先驅,他的這部作品呈現了一場高度風格化、超現實的男同性戀科幻幻想,融合了太空人、尋歡的水手,以及互鬥致命等元素。法斯賓達的遺作《霧港水手》,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遊》及高達的《Passion》等電影元素,並巧妙融合時尚偶像形象,包括亞歷山大·麥昆著名的骷髏意象。此片由20人團隊在大型專業攝影棚完成,充分體現了王俊傑 “激情的停止,亦宣告了人的死亡” 的信念。

PIXY LIAO 廖逸君

生于1979,上海

《乒乓球》, 2013
C 型冲印

《开场》, 2012
C 型冲印

“如果男女性别和权力转换,又会发生些什么呢?”廖逸君如此提问。取自她的《实验性关系》系列,这些作品庆祝艺术家与比她小五岁的伴侣莫若之间非传统的恋爱关系。通过摄影,她巧妙地颠覆了那些约定俗成的权力关系,敏锐地揭示了性别角色的表演性质。作品中,她经常扮演主导者的角色,而伴侣则处于从属地位,颠覆了传统认知中艺术家与缪斯之间的关系。

SIN WAI KIN 單慧乾

生于1991,加拿大多伦多

《It’s Always You》, 2021
雙頻道錄像(彩色,有聲)
4分5秒

“當我每次呈現一個面具,看着自己化身為那個角色時,我與身體的關係都會發生變化,”單慧乾説道。該作品融合了傳統粵劇和京劇中的原型與當代異裝美學,通過雙頻道呈現了一個由四人組成的男孩偶像團體,解構了種族和性別的二元對立。單慧乾親自扮演了的每個樂隊成員,他們擁有獨特的人格特質:帥氣的、嚴肅的、幽默的和健壯的男孩。作品突顯了男團如何被策略性地商品化以迎合大眾消費口味,為粉絲們提供愛情、幻想和集體逃避的承諾。

《突發新聞》, 2022
六頻道錄像(彩色,有聲)
6分31秒

“我們生活在一個具有多重現實共存的世界中,” 單慧乾説道,“一切皆為幻象,而人們只是試圖講述他們所看見的那個幻象故事。”在這件六頻道錄像作品中,單慧乾透過其常用角色“説書人”和 “變”扮演不同的宇宙新聞主播,探討現實與虛構的界線。主播們發布圍繞存在、意識與身份表演性的哲學思考,諷刺性地重構我們熟悉的新聞播報語法。他們咧嘴癲笑,語氣中帶著道家的玄思,其中一人説道: “另外一則新聞,你並不是你以為的那個人。”

LIN ZHIPENG林志鹏(又名 No. 223)

生于1979,广东

《Grand Amour, Hijiri Endo and Guo Wei》, 2018
艺术微喷

《Smoking 3some》, 2018
艺术微喷

《Hijiri Smoking At the Curtain》, 2018
艺术微喷

《Layers》, 2018
艺术微喷

林志鹏,又名 No. 223,取自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中的角色,是中国“私摄影”(即私人摄影)新浪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传达出中国年轻一代的狂放与躁动能量,并以质朴的亲密感与诗意的表现力,探讨爱情、性、性别与自由表达等主题。其即兴创作的系列作品《Grand Amour》,于巴黎 Grand Amour 酒店在三天内拍摄完成,生动捕捉了一代人在快速变迁的文化语境中对放纵享乐与自由不羁精神的追求。

ZHENG BO 郑波

生于1974,北京

《蕨恋 III》, 2018
录像(彩色,有声)
16分24秒

《蕨恋 IV》, 2018
录像(彩色,有声)
16分35秒

郑波呼吁构想一个人类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未来,强调我们应在生物、文化、思想与政治层面上,尊重一切生命形态。他的视频系列《蕨恋》探索了酷儿身体与台湾森林中蕨类植物之间的亲密互动。作品标题结合了“pterido-”(蕨类植物)与“-philia”(爱)的词根,表达了他对蕨类植物的迷恋与爱慕。该系列超越了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非自然的二元对立,连接起“酷儿植物”与“酷儿人群”,挑战我们与自然之间固有的感知方式、身体关系与形而上结构。

ZHU ZI 竹子 (吴建安)

生于1984,江西黎川

《留白石》,2022
布面丙烯

《重庆湖》,2022
布面丙烯

《村口树》,2022
布面丙烯

竹子从他标志性的黑白单色创作出发,开始探索色彩的表现力。他指出:“色彩是非常情绪化和个人的,每个人对色彩的感受都非常不同。”尽管如此,他的创作依然根植于孔子强调的克制之道。他相信“克制才是修养最高的境界,”。竹子从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的日常照片中汲取灵感,将普通场景——公园、湖泊、日常瞬间——转化为非凡的画面构图。尽管色彩对他来说很重要,但负空间仍同样关键,呼应了中国古典绘画中“留白”的美学概念。

JIŪ SOCIETY 啾小组

成立于2015,广东深圳

《啾 bobo》,2015
录像(彩色,有声)
1分20秒

啾小组创始人员方迪、嵇昊、与金浩钒都是土生土长于深圳的成员组成,他们自称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下的“实验品”。在作品《啾bobo》中,他们以夸张而荒诞的方式,戏仿了一段曾在网络上热传的朝鲜儿童演唱庸俗歌曲的视频。歌词“爸爸爱我,妈妈爱我,爱我,亲我,抱抱我……”在作品中被转化为一首讽刺性的城市颂歌,背景则交织着拆迁工地与新建工程、宣传标语,以及一尊高耸的邓小平雕像。

三层

HAN DUYI 韩笃一

生于1994,上海

《心伺令》,2021-23
手工刺绣丝绸,木材

韩笃一的迷人装置作品以“神经美学”物件为特色,探讨心理健康与当代中国文化。他从宗教、民间传说和身心灵疗愈中汲取灵感,将冰冷的医院的临床氛围与佛教和道教寺庙的神圣氛围融合。受道教符咒启发,韩笃一创作了代表维生素、多巴胺、血清素和催产素等复杂的符号,并配有心灵疗愈的提示。这些用丝绸软海绵包裹的家具参考了中国古典家具的造型,并饰以与疗愈与止痛求乐相关的刺绣图案,呈现出一种融合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精致细腻之作。

SHIH YUNG-CHUN 時永駿

生于1978,台灣台北

《私人旅館》, 2024
丙烯顏料,木材,陶瓷,織物,現成物品,3D打印塑料,布面油畫
装置尺寸:191 x 320 x 230 厘米

《甜點師》,2024
布面油畫

《餐具的選擇障礙》,2024
布面油畫

《對歐式建築的敬意》,2024
布面油畫、3D打印塑料

時永駿的創造的這些世界裡包括鏡子、窺視孔、木製娃娃屋和塑料玩具,看似毫無章法的擺飾,卻令人愉悅。他以在臺灣眷村的成長經歷為基礎,融合了現成品、雕塑、3D打印與繪畫,創作出狂野、怪誕且層次豐富的場景。時永駿將復古的老物件視為記憶的載體,並指出:“舊物總在新時代佔據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將懷舊情緒與堪鄙美學相結合,藉由這些異想天開的居家場景畫面,對自己“於日常裡容易被忽略的各種細微荒謬” 提出質疑。

XIE YUXIN 谢雨欣

生于1997,黑龙江大庆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2024
不锈耐酸钢,高纯铁粉,柔性磁铁,步进电机,重力滑块结构,发声装置

一个催眠般的不锈钢圆桶缓慢地在一堆铁粉上旋转。随着旋转,磁化的铁粉附着在圆桶表面,逐渐显现出保罗·佩罗、苏珊·桑塔格和马丁·海德格尔关于秘密、欲望和本体论的名言。作品灵感源自干式黄金磁选机——一种曾用于从沙中分离黄金的设备,同时伴随着一曲令人难忘的《哦!苏珊娜》旋律——这首原本情歌后来成为淘金热的赞歌。正如此旋律意义的变换,或风景的不断变化,谢雨欣将物质性、哲学思想与历史引述交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存在’究竟应如何被证明?”

SAMSON YOUNG 楊嘉輝

生于1979,香港

《Risers》,2017年
霓虹燈、木材、合成纖維地毯

楊嘉輝的裝置作品由一座錯落搭建的合唱台和一段霓虹燈文字組成:“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到底是你們的。”這句話出自毛澤東1957年的演講,在作品中被抽離原有語境,引發觀眾思考:當邊緣化的聲音在全球舞台上持續被壓制時,這樣的世界究竟屬於誰?該作品為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賑災專輯”項目而創作,批判了1980至90年代的慈善單曲如《天下一家》背後潛藏的帝國主義色彩,並指出理想主義如何在被挪用後,反而排除了其原本聲稱要扶助的群體。

FANG DAQI 方大祺

生于1992,湖北武汉

《芦苇》, 2020-21
新闻纸黑白激光打印,风扇

“于我而言,‘故乡’总是与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画面相连。”方大祺回忆道。他的大型摄影拼贴由易褪色的报纸制成,记录了武汉逐渐消失的芦苇湿地——这些景致如今已被城市开发所取代。作品基于他于2019年拍摄的数百张照片,既缅怀了童年时的自然环境,也肯定了生命的顽强。他解释道:“芦苇并未因此消失,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它们悄然生长于各种角落,依然充满生命力。”这件作品不仅是对故土的怀念,更成为关于适应与希望的隐喻,展现了他对生命韧性的深切信念。

SHEN WEI 沈玮

生于1977,上海

《屋架》, 2015
艺术微喷

《孔雀》, 2014
艺术微喷

《挂着的衬衣》, 2015
艺术微喷

《两人的桌》, 2014
艺术微喷

《梅树》, 2014
艺术微喷

《自拍像(果子)》, 2009
艺术微喷

《自拍像(弯曲)》, 2009
艺术微喷

《砖墙》, 2015
艺术微喷

沈玮成长于上海,现居纽约。他表示,自己的创作深受“亲身经历过的中国社会保守氛围”的影响——当时,中国艺术院校中裸体写生仍属禁忌。沈玮以摄影直面文化禁区,在世界各地广泛旅行中拍摄的影像,融汇了自由、即兴、自我反思与自我发现的精神。他说:“每一幅影像,既是一次内省的时刻,也是一次反叛的行为。”他的摄影作品展现了外在风景与内在状态的双重旅程,揭示了人体与其所处世界之间的深层联结。

CHEN JINBIN 陈锦彬

生于1994,广东梅州

《休息中的阿历克斯》,2024
布面油画

《无题2》,2024
未绷框布面油画

《与王子同舟》,2024
未绷框布面油画

陈锦彬说:“在某种程度上,我的艺术是我自我的延伸。”他的创作关注性别、同性欲望、以及“中间状态”的复杂性等主题。他常将作品描述为“身体相遇的场景”,着迷于那些看似偶然却可能改变我们人生轨迹的瞬间。陈锦彬的作品重新诠释了多种素材——包括网络图像、神话、诗歌及艺术史的元素,如《越人歌》和《克洛维二世之子》。他用细腻柔和的色调,柔情地重塑男性阳刚与脆弱的形象。

GE HUI 葛辉

生于1983,黑龙江哈尔滨

《两只白猫》,2017-22
油画布面

葛辉的绘画有一种让人难以归类的奇艺感,却似乎在寻找归属感。在《两只白猫》中,扭曲的人体以不自然的姿态漂浮于画面之中,融合多重视角。他说“不同个体的局部被叠加在同一画面里,形成多面而分裂的形象,就像人的内在许多不受控制的层面。”画中的白猫宛如镜像,却又彼此有别,宛如那些性别模糊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梦幻般的不安与紧张感。他用色大胆而憨纯,人物仿佛悬浮于时间之外,仅留下空洞的姿态,营造出一个属于潜意识的空间。

QI WENZHANG 亓文章

生于1981,山东莱芜

《无题(美梦)》,2019
布面油画

《无题》,2006
布面油画

《无题》,2020
布面油画

《未名(池塘)》,2018
布面油画

《无题》,2005
布面油画

《无名画家》,2019
布面油画

《花》,2005-06
布面油画

亓文章的绘画在现实与梦幻之间游走,他笔下的形象往往是无名之人,动作和神态所传达的情绪,胜过语言的叙事。亓文章说:“他们的动作——一擡手,一转身,一侧脸,一看你那个目光眼神什么的,换一个人就不行。”他的创作灵感源自生活中的真实邂逅:朋友、陌生人、街头摄影,甚至网络图片。而他坚持用油画来表现,因为“油画更有感觉一点”。他刻意避开写实与超现实的极端,而选择:“从现实中稍微提一提,把超现实往回拉一拉” 的方式,让作品在动作与梦境的微妙空间中焕发生命。

四层

ISAAC CHONG WAI 莊偉

生於1990,廣東廣州

《自拍照:被陌生人用玻璃瓶襲擊的那一晚》,2015
藝術微噴

2015年11月,莊偉在他生活與工作的城市柏林遭遇了一場襲擊。一名陌生人起初與他搭話,卻突然變得暴力,出於恐同與種族歧視的動機,用玻璃瓶將他擊傷。回到家後,莊偉的第一反應是按下了自拍的快門,他解釋說這是出於一種本能的舉動,我想要記錄下這個瞬間。他後來發現,自己頭部的傷口竟詭異般且象徵性地呈現出一個笑臉的形狀。這幅影像成為對暴力的靜默反抗,也象徵著他在創傷面前的不屈與堅韌。

《Falling Reversely》,2021-24
七頻道錄像裝置(彩色,有聲)
9分07秒

在《Falling Reversely》中,莊偉深化了對暴力主題的探討,聚焦於針對亞裔移民與酷兒群體的暴力攻擊。這件影像裝置以舞者重現跌落的身體為核心,靈感來自公共場所監視器畫面中所記錄的襲擊事件。他解釋說我們研究了這些錄像畫面,試圖透過慢動作與逆轉的方式,重新呈現這些攻擊的軌跡。作為對系統性暴力的回應,表演者們共同想像出另一種可能的未來——在那樣的未來中,傷害不僅被逆轉,更被轉化為一種全新的抗爭形式。

繁體中文

一樓

REN HANG 任航

生卒年1987 – 2017,生於吉林長春

《無題》,2012
C 型沖印

任航的具有自發性與裸體攝影作品,在他的文化背景中往往不被認同。他解釋道:“我們都是赤裸着來到這個世界,我認為裸體是大家最原始的樣子。”他的模特通常是朋友或仰慕者,他在幾乎沒有事先籌劃的情況下為他們擺拍,多在室內進行。面無表情的神態、平坦的背景和鮮明的色彩對比,為畫面增添了超現實的趣味性。這位因長期抑鬱而開始拍照的藝術家曾表示,除非大家都在享受拍攝的過程,否則他絕不會繼續進行拍攝。

XIA HAN 夏瀚

生於1993,上海
《羞辱》,2022-23
充氣模型, 動畫視頻,遊戲掌機,塑料玩具手指

夏瀚從小就在 Game Boy Advance、電腦和 PlayStation 3 上玩電子遊戲。隨着時間的推移,他逐漸意識到,從職場的獎勵機制到如何塑造自己的身體,現實生活似乎正越來越“遊戲化”。他的裝置作品《羞辱》正是對這種轉變的批判。作品包括一個大型裸露的下半身充氣模型、三台循環播放視頻的遊戲掌機,以及一根玩具手指。“你可以把充氣模型看作一種權力象徵,而小手指則代表渺小的個體,” 夏瀚説。這件作品挑戰了電子世界中的權力結構,以及網絡暴力所具有的攻擊性。

《少即是多》,2023
雙頻道錄像(彩色,有聲),3D打印,PLA材質,丙烯酸
3 分 45 秒

《碧池男孩》,2023
布面丙烯

夏瀚示:“我發現遊戲的思維很深刻地改變了這一代人。”他通過作品《少即是多》和《碧池男孩》探討遊戲中女性角色的性感化處理以及性別刻畫的問題。 他指出,在許多面向男性為消費羣體的商業電子遊戲中,女性虛擬角色的防禦力往往穿得越少防禦越高;但與此同時,他也注意到,很多男性玩家往往選擇以女性虛擬角色作為自我投射的化身。夏瀚以技術反思技術,藉此探討性別、身份與以及我們在扮演不同社會角色時所承受的身份壓力。

SHANG LIANG 商亮

生於1981,北京

《拳擊人 No.7》, 2019
布面油畫

《拳擊人 No.4》, 2019
布面油畫

商亮筆下超現實的男性形象肌肉誇張、從畫布中呼之欲出。她早期受青春期啓發的作品中,身材纖細的少年有着過度發達的肌肉——他們掙扎着、渴望成為強壯有力的男性。在她較新的《拳擊人》系列中,這些形象進一步異變為怪誕的物種,他們的力量既荒謬又令人不安。他們的身體結構徹底解構:頭部被拳擊手套取代,呈現出一種離奇的突變。“這是一個新物種,” 商亮説道。她的作品批判傳統觀念中的男性氣質的建構、內在矛盾,以及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

WANG HAIYANG 王海洋

生於1984,山東濰坊

《母親》,2021
布面丙烯

《狄俄倪索斯的誕生》,2020
布面丙烯

“我的作品是一張被拉緊的弓,而不是射出的箭,”王海洋説,“我想描繪那股內在無法平息的能量——潛藏在平靜海面之下的洶湧力量。”他的繪畫作品《母親》受卡洛斯·紹拉電影《探戈》啓發,承載了他對家庭、童年與人性的個人反思。這些主題同樣貫穿於《狄俄倪索斯的誕生》,作品取材自古希臘-羅馬神祇狄俄倪索斯的神話:他被宙斯藏於大腿中孕育,並由此重生。這兩件作品都洋溢着原始、未加修飾的能量——坦率而毫不掩飾,揭示了人性、慾望與情感交織的幽暗深處。

《雙重菲克雷特》,2012
視頻動畫(彩色,有聲)
3分27秒

如同一幅被激活的達利彩色油畫,王海洋的這件逐幀動畫作品通過快速變形與超現實的荒誕聯想展開。視頻由藝術家以粉彩在兩張砂紙上手繪超過 1,200 幅圖像完成。“菲克雷特”在阿拉伯語中意為“思考”,因此,“雙重菲克雷特”這一標題或許暗指喬治·奧威爾在《1984》中提出的“雙重思想”概念——即在政治灌輸之下,同時接受兩種相互矛盾信念的能力。藝術家耗時一年多,每日擦除並重繪,最終,影像回️歸至最初的起點:一張空白的紙。

二樓

QIU JIONGJIONG 邱炯炯

生於1977,四川樂山

《姑奶奶》, 2009 – 2010
錄像(黑白,有聲)
122 分10秒

在拍攝過程中,邱炯炯常常自問:“我到底想拍的是一個同性戀者,還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人?”本片以黑白影像呈現,紀錄了樊其輝的故事:白天是為名人做衣服的裁縫和設計師,晚上則在北京煙霧繚繞的地下酒吧化身為他的異裝角色——碧浪達夫人登台表演。邱炯炯帶領觀眾見證這位看似平凡男子的夜間蜕變,成為華麗的夜場明星。他被這一讓人難以捉摸人物的矛盾性深深吸引,稱其為“一個遊走在人間的天使與幽靈”。

FANG DI 方迪

生於1987,廣東深圳

《耶夫》, 2013
錄像(彩色,有聲)
3 分56 秒

方迪曾表示他“想要在西方價值體系中找到自我”。作為回應,他在這件充滿挑釁意味的錄像作品中顛覆了基督教視覺符號:吸煙的耶穌、被塗改的聖母像,以及身着束縛裝、戴鮮綠色假髮的變性表演者。方迪表示,這套裝扮象徵跨性別身份,也代表一種反抗精神。作品標題既指涉表演者劉野夫的諧音,也呼應“耶穌”在中文中的發音。作品不僅挑戰了西方文化霸權的體系,同時探討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身份認同中的張力與複雜性。

MAGDALEN WONG 黃頌恩

生於1981, 香港

《粉紅色和淡藍色》,2010
錄像(彩色,無聲)
20分21秒

在黃頌恩的影像作品中,一個塑膠玩具嬰兒的尿布被粉紅色與淡藍色的丙烯顏料交替覆蓋,形成一個荒誕、泡泡狀的巨大尿布。靈感來自她在商店收銀台看到一桶桶玩具嬰兒時產生的困惑:為何我們能毫不猶豫地將穿粉紅尿布的嬰兒視為女孩、穿藍色尿布的視為男孩,即便他們看起來毫無區別?作品揭示了“性別” 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概念;隨著顏料不斷堆疊,最終完全吞沒嬰兒,也象徵個體如何被社會既定觀念與經驗逐步吞噬。

LIU YI 劉毅

生於1990,浙江寧波

《混沌記》,2014年
視頻動畫(彩色、有聲)
8分16秒

劉毅將傳統水墨畫與定格動畫相融合,通過數百幅精緻的水墨畫創作出一件超現實的影像作品。這個過程緩慢而繁複,極需耐心與嫺熟的掌控力。她自幼便對水墨充滿興趣,其風格令人聯想到196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所採用的優雅水墨技法。作品《混沌記》受夢境中紛雜影像的啓發,呈現了從色情幻想、童年記憶到暴力與自然場景等多樣內容。在她看來,夢境既是混亂中的秩序,也是秩序中的混亂,兩者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系統。

YANG SHEN 楊深

生於1973,北京

《鴨子嘲笑水兵》,2016
布面油畫

《水兵與水怪》,2016
布面油畫

楊深的畫布上佈滿了他大量的有關流行文化收藏的各類角色:他熱愛丁丁、日本動漫、魔幻現實主義、科幻漫畫以及童年時期的宣傳畫。這些多元化的符號在他超現實的畫面中錯置重組,指向一個從未真正到來的科幻未來。儘管畫中事件如夢境般怪誕且毫無邏輯,但它們巧妙地呼應著當下的社會、政治與經濟現實,同時流露出藝術家對過往時光的深切懷念。

WANG JUN-JIEH 王俊傑

生於1963,台灣台北

《激情》,2017年
錄像 (彩色,有聲)
13 分25秒

王俊傑説到“當激情停止了,其他一切的驅動力也隨之消失”,作為新媒體與錄像藝術的先驅,他的這部作品呈現了一場高度風格化、超現實的男同性戀科幻幻想,融合了太空人、尋歡的水手,以及互鬥致命等元素。法斯賓達的遺作《霧港水手》,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遊》及高達的《Passion》等電影元素,並巧妙融合時尚偶像形象,包括亞歷山大·麥昆著名的骷髏意象。此片由20人團隊在大型專業攝影棚完成,充分體現了王俊傑 “激情的停止,亦宣告了人的死亡” 的信念。

PIXY LIAO 廖逸君

生於1979,上海

《乒乓球》, 2013
C 型沖印

《開場》, 2012
C 型沖印

“如果男女性別和權力轉換,又會發生些什麼呢?”廖逸君如此提問。取自她的《實驗性關係》系列,這些作品慶祝藝術家與比她小五歲的伴侶莫若之間非傳統的戀愛關係。通過攝影,她巧妙地顛覆了那些約定俗成的權力關係,敏銳地揭示了性別角色的表演性質。作品中,她經常扮演主導者的角色,而伴侶則處於從屬地位,顛覆了傳統認知中藝術家與繆斯之間的關係。

SIN WAI KIN 單慧乾

生於1991,加拿大多倫多

《It’s Always You》, 2021
雙頻道錄像(彩色,有聲)
4分5秒

“當我每次呈現一個面具,看著自己化身為那個角色時,我與身體的關係都會發生變化,”單慧乾説道。該作品融合了傳統粵劇和京劇中的原型與當代異裝美學,通過雙頻道呈現了一個由四人組成的男孩偶像團體,解構了種族和性別的二元對立。單慧乾親自扮演了的每個樂隊成員,他們擁有獨特的人格特質:帥氣的、嚴肅的、幽默的和健壯的男孩。作品突顯了男團如何被策略性地商品化以迎合大眾消費口味,為粉絲們提供愛情、幻想和集體逃避的承諾。

《突發新聞》, 2022
六頻道錄像(彩色,有聲)
6分31秒

“我們生活在一個具有多重現實共存的世界中,” 單慧乾説道,“一切皆為幻象,而人們只是試圖講述他們所看見的那個幻象故事。”在這件六頻道錄像作品中,單慧乾透過其常用角色“説書人”和 “變”扮演不同的宇宙新聞主播,探討現實與虛構的界線。主播們發布圍繞存在、意識與身份表演性的哲學思考,諷刺性地重構我們熟悉的新聞播報語法。他們咧嘴癲笑,語氣中帶著道家的玄思,其中一人説道: “另外一則新聞,你並不是你以為的那個人。”

LIN ZHIPENG林志鵬(又名 No. 223)

生於1979,廣東潮汕

《Grand Amour, Hijiri Endo and Guo Wei》, 2018
藝術微噴

《Smoking 3some》, 2018
藝術微噴

《Hijiri Smoking At the Curtain》, 2018
藝術微噴

《Layers》, 2018
藝術微噴

林志鵬,又名 No. 223,取自王家衞電影《重慶森林》中的角色,是中國“私攝影”(即私人攝影)新浪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傳達出中國年輕一代的狂放與躁動能量,並以質樸的親密感與詩意的表現力,探討愛情、性、性別與自由表達等主題。其即興創作的系列作品《Grand Amour》,於巴黎 Grand Amour 酒店在三天內拍攝完成,生動捕捉了一代人在快速變遷的文化語境中對放縱享樂與自由不羈精神的追求。

ZHENG BO 鄭波

生於1974,北京

《蕨戀 III》, 2018
錄像(彩色,有聲)
16分24秒

《蕨戀 IV》, 2018
錄像(彩色,有聲)
16分35秒

鄭波呼籲構想一個人類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未來,強調我們應在生物、文化、思想與政治層面上,尊重一切生命形態。他的視頻系列《蕨戀》探索了酷兒身體與台灣森林中蕨類植物之間的親密互動。作品標題結合了“pterido-”(蕨類植物)與“-philia”(愛)的詞根,表達了他對蕨類植物的迷戀與愛慕。該系列超越了人類與非人類、自然與非自然的二元對立,連接起“酷兒植物”與“酷兒人羣”,挑戰我們與自然之間固有的感知方式、身體關係與形而上結構。

ZHU ZI 竹子 (吳建安)

生於1984,江西黎川

《留白石》,2022
布面丙烯

《重慶湖》,2022
布面丙烯

《村口樹》,2022
布面丙烯

竹子從他標誌性的黑白單色創作出發,開始探索色彩的表現力。他指出:“色彩是非常情緒化和個人的,每個人對色彩的感受都非常不同。”儘管如此,他的創作依然根植於孔子強調的剋制之道。他相信“剋制才是修養最高的境界,”。竹子從微信朋友圈裏分享的日常照片中汲取靈感,將普通場景——公園、湖泊、日常瞬間——轉化為非凡的畫面構圖。儘管色彩對他來説很重要,但負空間仍同樣關鍵,呼應了中國古典繪畫中“留白”的美學概念。

JIŪ SOCIETY 啾小組

成立於2015,廣東深圳

《啾 bobo》,2015
錄像(彩色,有聲)
1分20秒

啾小組創始人員方迪、嵇昊、與金浩釩都是土生土長於深圳的成員組成,他們自稱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下的“實驗品”。在作品《啾bobo》中,他們以誇張而荒誕的方式,戲仿了一段曾在網絡上熱傳的朝鮮兒童演唱庸俗歌曲的視頻。歌詞“爸爸愛我,媽媽愛我,愛我,親我,抱抱我……”在作品中被轉化為一首諷刺性的城市頌歌,背景則交織着拆遷工地與新建工程、宣傳標語,以及一尊高聳的鄧小平雕像。

三樓

HAN DUYI 韓篤一

生於1994,上海

《心伺令》,2021-23
手工刺繡絲綢,木材

韓篤一的迷人裝置作品以“神經美學”物件為特色,探討心理健康與當代中國文化。他從宗教、民間傳説和身心靈療愈中汲取靈感,將冰冷的醫院的臨床氛圍與佛教和道教寺廟的神聖氛圍融合。受道教符咒啓發,韓篤一創作了代表維生素、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等複雜的符號,並配有心靈療愈的提示。這些用絲綢軟海綿包裹的傢俱參考了中國古典傢俱的造型,並飾以與療愈與止痛求樂相關的刺繡圖案,呈現出一種融合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的精緻細膩之作。

SHIH YUNG-CHUN 時永駿

生于1978,台灣台北

《私人旅館》, 2024
丙烯顏料,木材,陶瓷,織物,現成物品,3D打印塑料,布面油畫
装置尺寸:191 x 320 x 230 厘米

《甜點師》,2024
布面油畫

《餐具的選擇障礙》,2024
布面油畫

《對歐式建築的敬意》,2024
布面油畫、3D打印塑料

時永駿的創造的這些世界裡包括鏡子、窺視孔、木製娃娃屋和塑料玩具,看似毫無章法的擺飾,卻令人愉悅。他以在臺灣眷村的成長經歷為基礎,融合了現成品、雕塑、3D打印與繪畫,創作出狂野、怪誕且層次豐富的場景。時永駿將復古的老物件視為記憶的載體,並指出:“舊物總在新時代佔據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將懷舊情緒與堪鄙美學相結合,藉由這些異想天開的居家場景畫面,對自己“於日常裡容易被忽略的各種細微荒謬” 提出質疑。

XIE YUXIN 謝雨欣

生於1997,黑龍江大慶

《存在總是存在者的存在》, 2024
不鏽耐酸鋼,高純鐵粉,柔性磁鐵,步進電機,重力滑塊結構,發聲裝置

一個催眠般的不鏽鋼圓桶緩慢地在一堆鐵粉上旋轉。隨着旋轉,磁化的鐵粉附着在圓桶表面,逐漸顯現出保羅·佩羅、蘇珊·桑塔格和馬丁·海德格爾關於秘密、慾望和本體論的名言。作品靈感源自乾式黃金磁選機——一種曾用於從沙中分離黃金的設備,同時伴隨着一曲令人難忘的《哦!蘇珊娜》旋律——這首原本情歌后來成為淘金熱的讚歌。正如此旋律意義的變換,或風景的不斷變化,謝雨欣將物質性、哲學思想與歷史引述交織,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存在’究竟應如何被證明?”

SAMSON YOUNG 楊嘉輝

生於1979,香港

《Risers》,2017年
霓虹燈、木材、合成纖維地毯

楊嘉輝的裝置作品由一座錯落搭建的合唱台和一段霓虹燈文字組成:“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到底是你們的。”這句話出自毛澤東1957年的演講,在作品中被抽離原有語境,引發觀眾思考:當邊緣化的聲音在全球舞台上持續被壓制時,這樣的世界究竟屬於誰?該作品為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賑災專輯”項目而創作,批判了1980至90年代的慈善單曲如《天下一家》背後潛藏的帝國主義色彩,並指出理想主義如何在被挪用後,反而排除了其原本聲稱要扶助的羣體。

FANG DAQI 方大祺

生於1992,湖北武漢

《蘆葦》, 2020-21
新聞紙黑白激光打印,風扇

“於我而言,‘故鄉’總是與一望無際的蘆葦蕩畫面相連。”方大祺回憶道。他的大型攝影拼貼由易褪色的報紙製成,記錄了武漢逐漸消失的蘆葦濕地——這些景緻如今已被城市開發所取代。作品基於他於2019年拍攝的數百張照片,既緬懷了童年時的自然環境,也肯定了生命的頑強。他解釋道:“蘆葦並未因此消失,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它們悄然生長於各種角落,依然充滿生命力。”這件作品不僅是對故土的懷念,更成為關於適應與希望的隱喻,展現了他對生命韌性的深切信念。

SHEN WEI 沈瑋

生於1977,上海

《屋架》, 2015
藝術微噴

《孔雀》, 2014
藝術微噴

《掛著的襯衣》, 2015
藝術微噴

《兩人的桌》, 2014
藝術微噴

《梅樹》, 2014
藝術微噴

《自拍像(果子)》, 2009
藝術微噴

《自拍像(彎曲)》, 2009
藝術微噴

《磚牆》, 2015
藝術微噴

沈瑋成長於上海,現居紐約。他表示,自己的創作深受“親身經歷過的中國社會保守氛圍”的影響——當時,中國藝術院校中裸體寫生仍屬禁忌。沈瑋以攝影直面文化禁區,在世界各地廣泛旅行中拍攝的影像,融匯了自由、即興、自我反思與自我發現的精神。他說:“每一幅影像,既是一次內省的時刻,也是一次反叛的行為。”他的攝影作品展現了外在風景與內在狀態的雙重旅程,揭示了人體與其所處世界之間的深層聯結。

CHEN JINBIN 陳錦彬

生於1994,廣東梅州

《休息中的阿歷克斯》,2024
布面油畫

《無題2》,2024
未繃框布面油畫

《與王子同舟》,2024
未繃框布面油畫

陳錦彬説:“在某種程度上,我的藝術是我自我的延伸。”他的創作關注性別、同性慾望、以及“中間狀態”的複雜性等主題。他常將作品描述為“身體相遇的場景”,着迷於那些看似偶然卻可能改變我們人生軌跡的瞬間。陳錦彬的作品重新詮釋了多種素材——包括網絡圖像、神話、詩歌及藝術史的元素,如《越人歌》和《克洛維二世之子》。他用細膩柔和的色調,柔情地重塑男性陽剛與脆弱的形象。

GE HUI 葛輝

生於1983,黑龍江哈爾濱

《兩隻白貓》,2017-22
油畫布面

葛輝的繪畫有一種讓人難以歸類的奇藝感,卻似乎在尋找歸屬感。在《兩隻白貓》中,扭曲的人體以不自然的姿態漂浮於畫面之中,融合多重視角。他說“不同個體的局部被疊加在同一畫面裡,形成多面而分裂的形象,就像人的內在許多不受控制的層面。”畫中的白貓宛如鏡像,卻又彼此有別,宛如那些性別模糊的人物形象,呈現出夢幻般的不安與緊張感。他用色大膽而憨純,人物彷彿懸浮於時間之外,僅留下空洞的姿態,營造出一個屬於潛意識的空間。

QI WENZHANG 亓文章

生於1981,山東萊蕪

《無題(美夢)》,2019
布面油畫

《原野》,2006
布面油畫

《無題》,2020
布面油畫

《未名(池塘)》,2018
布面油畫

《天空》,2005
布面油畫

《無名畫家》,2019
布面油畫

《花》,2005-06
布面油畫

亓文章的繪畫在現實與夢幻之間遊走,他筆下的形象往往是無名之人,動作和神態所傳達的情緒,勝過語言的敘事。亓文章說:“他們的動作——一抬手,一轉身,一側臉,一看你那個目光眼神什麼的,換一個人就不行。”他的創作靈感源自生活中的真實邂逅:朋友、陌生人、街頭攝影,甚至網絡圖片。而他堅持用油畫來表現,因為“油畫更有感覺一點”。他刻意避開寫實與超現實的極端,而選擇:“從現實中稍微提一提,把超現實往回拉一拉” 的方式,讓作品在動作與夢境的微妙空間中煥發生命。

四樓

ISAAC CHONG WAI 莊偉

生於1990,廣東廣州

《自拍照:被陌生人用玻璃瓶襲擊的那一晚》,2015
藝術微噴

2015年11月,莊偉在他生活與工作的城市柏林遭遇了一場襲擊。一名陌生人起初與他搭話,卻突然變得暴力,出於恐同與種族歧視的動機,用玻璃瓶將他擊傷。回到家後,莊偉的第一反應是按下了自拍的快門,他解釋説這是出於一種本能的舉動,我想要記錄下這個瞬間。他後來發現,自己頭部的傷口竟詭異般且象徵性地呈現出一個笑臉的形狀。這幅影像成為對暴力的靜默反抗,也象徵著他在創傷面前的不屈與堅韌。

《Falling Reversely》,2021-24
七頻道錄像裝置(彩色,有聲)
9分07秒

在《Falling Reversely》中,莊偉深化了對暴力主題的探討,聚焦於針對亞裔移民與酷兒羣體的暴力攻擊。這件影像裝置以舞者重現跌落的身體為核心,靈感來自公共場所監視器畫面中所記錄的襲擊事件。他解釋説我們研究了這些錄像畫面,試圖透過慢動作與逆轉的方式,重新呈現這些攻擊的軌跡。作為對系統性暴力的回應,表演者們共同想像出另一種可能的未來——在那樣的未來中,傷害不僅被逆轉,更被轉化為一種全新的抗爭形式。

Skip t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