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 Rabbit Gallery -

解说 – 中文

解说 – 中文

简体中文

一层

廖建忠

生于 1972,台湾台北

《大白鲨》,2013
玻璃纤维、视频(彩色、无声)
7 分钟 55 秒

你敢直视一只大白鲨的双眼吗?面对这样一条三米多长的庞然大物,许多人会避之不及。然而,当我们凝视廖建忠用玻璃纤维制作的“鲨鱼”时,却意外地看到了一段近似荒唐的视频———艺术家正尝试在鲨鱼背上冲浪。透过这只假鲨鱼张开的嘴巴,我们看到的不是锋利的巨齿,而是光秃秃的牙龈。廖建忠解释说,作品的创作源于他想以诙谐的方式探索人类与恐惧的关系,结果令人忍俊不禁。

刘展

生于 1976,河南洛阳

《联合制造_MB-YJ40CM》,2022
《联合制造_B/2R76》,2022
《联合制造_YCM-45Q》,2022
树脂、橡胶漆

“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每天都处在消费的欲望当中,”刘展说,“每天都能接收到来自各地的邮包,里面是我们通过网购买来的各式各样的日用产品。”艺术家注意到这些产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包装盒。通过3D软件,刘展重新创作并扭曲了他收集的包装盒的内部结构。曾经被丢弃的物品成为了被重新塑造的色彩缤纷的雕塑形体,这些雕塑让人联想到抽象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

刘展

生于 1976,河南洛阳

《联合制造 – 肉类手枪》,2014
铜、铝

刘展从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在的产品包装中汲取灵感。我们每天都会经历一个熟悉的过程:打开邮包,取出产品,然后将包装盒丢掉。“这个动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艺术家说道。但如果你收到一个像枪一样的断手,而它被包装在专门定制的盒子里呢?艺术家故意制造出一个令人不安的矛盾,打破我们的日常习惯,而枪的象征则暗指消费主义逻辑中存在的不安和攻击性。

巩文宜

生于 1971,台湾南投

《殖RX 78-2》,2015
陶瓷

在观看动漫《机动战士高达》时,巩文宜想到了中国文化在唐朝时期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当时“唐物”备受推崇。巩也感受到日本殖民时期对台湾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日本流行文化至今在台湾的持续盛行。这激发了他用唐三彩——一种标志性的三彩釉陶风格——重新塑造《高达》中的原型机器人“RX78-2”的灵感。最终呈现出一件融合跨越不同时代和文化的奇妙作品。

徐渠

生于 1978,江苏南京

《迷宫 – 粉蓝》,2016
布面丙烯

面对人们对其作品内容和含义的无休止解析,徐渠感到挫败,继而思考迷宫这一主题。“当人们遇到这些形状时,”他说,“他们会立即参与到一个视觉游戏中,而不是纠结于其含义”。”画面中的重叠、交织和封闭部分引导人们沿着不同的路径前行。在这幅画中,迷宫呈现出镜像般的双重图像,增加了观者所面临的视觉挑战。

二层

闫镜州

生于 1995,河北邯郸

《太阳花与老巴加油站》, 2022
《老巴的另一面》, 2022
《857》, 2022
《午夜花心》, 2022
《Red Shit》, 2023
布面丙烯

闫镜州的绘画作品中塑造了一些丑化、怪诞的人物形象,它们让人联想到童年动画中的橡皮泥玩偶。这些荒诞而又愉悦的场景以一位名叫“老巴”的怪异主角为中心——他有一头黄色头发、大鼻子以及夸张的面部特征。老巴经历了许多离奇的冒险,这些故事犹如充满黑色幽默、讽刺和一丝粗俗的童话。老巴代表了被现代日常生活所束缚的普通人,象征着这一代人对现实的迷惘。正如闫镜州所说:“有老巴的地方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按正常的逻辑发生,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幽默与意外!”

杨茂源

生于 1966,辽宁大连

《无题 (脸)》, 2020
《天使 》, 2020
《无题 (卷发)》, 2020
《无题 (脸)》, 2020
大理石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茂源见到一位陶艺师傅手拉坯制作陶罐,他被陶罐生成形状的情景迷住了,就决心深入了解这一工艺。于是他决定在那个师傅的作坊工作,并首次以陶瓷形式创作了四个黑白色的半身雕像。完成后,这些陶瓷形状被运往河北,由一位传统雕刻佛像的老师傅用纯白大理石复制。他认为艺术是超越语言表达的,他很难用语言说清楚为什么喜爱这些形状。杨茂源解释道:“有些东西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就产生了。”

张晓刚

生于 1958,云南昆明。

《浴缸》,2017
布面油画

在文革期间,张晓刚的父母被迫离职并送去外地劳改,留下他们四个兄弟独自生活。在三年期间,孩子们没有父母的照顾,只有家里的四堵墙保护他们免受外界的血腥与恐怖,正因如此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变得尤为重要。《浴缸》带领我们走进这些记忆,幽闭的场景如同一场奇异的梦境般展开。回忆起孩童时的角色扮演,浴缸既是载着其中之人漂流于动荡海洋的船只,也是盛放记忆与情感的容器。

颜磊

生于 1965,河北廊坊

《有限艺术项目 03》, 2012
车漆,油画颜料,布面数字印刷

“我认为创作艺术和创办其他企业是一样的。” 颜磊的色彩鲜明的四联画最初是他雇用的非专业人员团队为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创作的300多幅油画之一。在展览期间,每天他随机挑选不同的画作送往卡塞尔的大众汽车工厂进行喷漆覆盖,再放回原位继续展出。在光滑的表层下,隐藏着鲁本斯、委拉斯开兹和格列柯的复制画。这一过程凸显了艺术的商品化,并引发了关于企业赞助如何作用于艺术表达的思考。

王度

生于 1956,湖北武汉

《Becompddg》,2013
石膏

王度的九尊石膏半身像向超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巨星们致敬;你能认出他们吗?作品的标题源自这些艺术家英文名姓氏的首字母:布雷顿 (Breton)、厄恩斯特 (Ernst)、德基里科 (de Chirico)、奥本海姆 (Oppenheim)、马格里特 (Magritte)、毕加索 (Picasso)、杜尚 (Duchamp)、达利 (Dalí) 和贾科梅蒂 (Giacometti)。王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亲手制做所有的步骤,解释说作品名字的字母是随意排列的。这借鉴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所相信的随机和偶然性可以是创作强有力的催化剂的意念,从潜意识中激发出新的洞察。

田牧

生于 1985,安徽合肥

《扭曲的舌头》,2018
大理石、发动机气缸、金属管、岩石

田牧对后人类的概念深感兴趣,探索着人类与机械之间的共生关系。有一天,他在废弃金属回收站被一块大理石上的像人形的机器零件所吸引,受到了启发。“也不知什么原因,我停下脚步,触摸了那块大理石,”他说,“感觉这些机器部件像是能感受到幻肢的活着的生物……”通过融合自然、医学和工业的多样元素,他为被忽视和遗忘的物品注入了新的生命。

亓文章

生于 1981,山东莱芜

《你往何处去》,2019
《未名(桥)》,2020
《箱子里的人》,2020
布面油画

“如果我真要画点什么,” 亓文章反思道,“那大概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些氛围……” 尽管他透露并未接受过中国艺术院校的正规训练,亓却以精湛的技艺创造出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超凡画作。这些边界模糊的空间被孤独的、无名的个体所占据,他们似乎迷失了方向或正在寻找什么。亓认为,这些人物的姿态本身就能传达情感,而在他的作品中,这些姿态象征了许多当代中国人所经历的深刻归属感与脆弱感。

亓文章

生于 1981,山东莱芜

《你好,高更1》,2020
《你好,高更2》,2020
《你好,高更3》,2020
布面油画

亓文章坦言,他一直对“画从画中来”充满了兴趣。他回忆说,年轻时,“我读传记,想象那些艺术家在另一个时空中的样子。”在这里,他连续画了三幅法国著名画家保罗·高更的肖像。高更不羁的姿态前景中摆放着酒、肉、花、水果和女性裸体——这些元素既呼应了绘画传统,也反映了艺术家本人的欲望。亓在画其他艺术家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从未在自己身上移开过。

时永骏

生于 1978,台湾台北

《玩具包装组.B – 整形美容礼盒 轻松换鼻》,2022
粘土、布料、木板丙烯画

《玩具包装组.C – 寻找巨人》,2022
纤维增强塑料娃娃、布料、木板丙烯画

时永骏钟爱收集复古玩具,并常将它们融入奇幻的场景中。然而,在这里,他彻底重塑了这些玩具,并赋予其一种诡异的转折。玩具被包裹在精心复制的怀旧包装中,乍一看显得天真无害,却暗藏令人不安的主题。比如:作品《玩具包装组.B – 整形美容礼盒 轻松换鼻》灵感来源于一张纳粹官员用卡尺测量一名男子鼻子的黑白照片,据称目的是为了判断种族血统。通过颠覆童年的玩具,艺术家将令人不安的历史巧妙地隐藏在显而易见的表象之下。

时永骏

生于 1978,台湾台北

《庄园》,2019
铁、胶合板、棉布、陶瓷、石膏、皮革

《庄园》,2019
布面油画

童年时,时永骏生活在台湾的“眷村”—— 1949年退守台湾的国民党(KMT)士兵家眷建造的临时社区。他形容这个村庄让他感到“温暖与安心”,就像他曾睡了八年的那张铁床一样,这张床也出现在他的这两件作品中。在这张床上,他用未烧制的黏土构建了一个小型社区,包括房屋、谷仓、树木和各种生物,充满童话般的奇幻想象。然而,这种奇妙的氛围被床底下伸出的两条不安分的腿所打破,暗示了梦境者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时永骏

生于 1978,台湾台北

《我想先暂时躲起来,先等我一下》, 2021
布面油画

时永骏的这幅超现实主义绘画灵感来源于他在杂志上读到的关于利比亚一对夫妻的文章,文里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从垃圾掩埋场抢救到的家具来布置室内。附图里捕捉到夫妻俩坐在房子外的石阶上,并被他们的四只狗包围着,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然而,时永骏却感到一股悲伤,回忆起他自己曾在即将被拆除的眷村里搜刮着那些被遗弃家具的经历。“我期望自己能躲在那些被遗弃的家具里,”他回忆道,“与这些被淘汰的过时产物待在一起。”

喻红

生于 1966,陕西西安

《半百》,2018-19
布面丙烯,32 件作品
虚拟现实 VR 部分:8 分钟

“时间是最直接的证据,它能改变一切。” 在50岁之际,喻红开始回顾自己过去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这些反思最终凝聚为32幅自传式绘画作品,记录了她从童年到成年的个人旅程。作品还配有一部实验性的虚拟现实(VR)部分,邀请观众步入她的记忆场景——从文革动荡时期到她在经济改革的1980年代成长为一名艺术家的历程。通过将私人经历的瞬间与宏大的社会历史变迁交织在一起,她的艺术作品不仅是她自身成长的镜像,也映射出一个不断变动的社会。

孙红宾

生于 1970,山东鄄城

《胖女》,2013
布面油画

孙红宾的笔下这位自信的丰满女士,仅戴着一副淡紫色太阳镜,从她的小画布中凝视而出,流露出既不屑又毫不羞怯的神情。她拒绝矜持端庄,体现了孙红宾探索游戏性和趣味性的创作意图,旨在激起观众的反应。孙借鉴了“无厘头”——一种源自粤语中的基于荒诞和不合逻辑并置的滑稽幽默,——孙在作品中拥抱了惊奇与神秘感。他直接以生活为创作基础,正如他所言:“我试图捕捉人物的内心,那种我所想象中的个性。”

三层

张培力

生于 1957,浙江杭州

《不断增大》,2000
6 通道视频,12 个显示器(彩色,有声)
27 分 4 秒

在杭州一个寻常的一天,张培力留意到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吹着美式的泡泡糖,学生们吹泡泡的技巧令他叹为观止,于是他开始近距离拍摄这一过程。张培力对日常手势、重复和节奏感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看到连续播放着的咀嚼着的嘴巴和不断增大又破裂的泡泡,在不同的时刻通过十二个屏幕并列展示。这或许是对全球化和中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暗示,或者是一种对童年怀旧的反思。最终,张邀请观众去探索他们自己的诠释和意义。

郭宇恒(SKIRUA)

生于 2003,北京

《我隔着液晶玻璃与海蜗牛接吻》, 2020
喷墨打印,布面丙烯

“互联网改变了我。” 郭宇恒是新一代伴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成长的一员。她在17岁时就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个展,完全通过iPad上的网络视频教程自学绘画。但对她而言,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学习工具,更是为她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幻想世界,在那里,她的各种虚拟化身能和他人建立亲密联系。她的这幅具有多面性的自画像是对在线上与线下并存的多重自我和身份的颂歌。

廖建忠

生于 1972,台湾台北

《机车人生》,2008-09
钢、铝、铬、塑料、油漆、视频
1 分 41 秒

像大多数男孩一样,廖建忠一直梦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哈雷摩托车。这一著名的摩托车品牌是至高无上的恋物对象,象征着自由与反叛。它那深沉轰鸣的引擎发动声总能引人注目,但廖建忠的版本却奇异地安静。仔细一看,我们发现艺术家用人力替代了马力。廖的带有讽刺意味的幽默视频捕捉了他在台湾街区艰难地骑着自制哈雷的场景。通过这件作品,廖对探讨财富差距和妄自尊大的现象,并讽刺消费广告中所推销的无法实现的梦想。

耿旖旎

生于 1982,辽宁沈阳

《虚拟力量》, 2020
布面油画

耿旖旎的画作展现了我们当下生活中虚拟世界的多重面貌,通过多个窗口和时间间隙交错呈现。这件作品创作于全球新冠疫情期间,探讨了当世界转向网络社群寻求慰藉和联系时,虚拟力量所带来的困境。画中反复出现被广泛认为是 COVID-19 病毒自然宿主的蝙蝠形象。画面中心是一位彪悍的男性形象,象征人类,与已有 3.5 亿年历史的古老蕨类植物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背景提醒我们,人类在地球悠久历史中的存在仅仅是短暂的一瞬间。

张钊瀛

生于 1988,广东广州

《童话 – 岸边》,2018
《童话 – 下班》,2018
《童话 – 猛虎下山》,2018
《童话 – 幸福旅程》,2018
布面油画

“童话并非专为儿童创作,”张钊瀛指出,“其实,当成人重读童话时常常别有深意。”艺术家从流行文化中汲取元素,重新解读童话的现代性。他借《辛普森一家》的霍默·辛普森批判父权制,并通过《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疏离表情映射成人世界的复杂性。张钊瀛以虚弱、不再勇猛的老虎批判权利的剥夺,并借芭比与肯揭示人们对完美主义关系的追求。他将这些知名角色置于反常情境中,营造了全新的对话空间。

陈天灼

生于 1985,北京

《天堂婊子》,2014
双屏高清影像(色彩,有声)
4 分 49 秒

常被称为当代艺术中的“另类”,陈天灼喜欢挑战艺术的边界,正如他所说“我喜欢我的作品既荒诞又具有攻击性”。他的这一跨界视频作品通过融合“高”与“低”文化,体现了他反对精英主义的价值观。视频中,流着口水的“双胞胎外星人”佩戴着金链和纹身,随着粤语嘻哈音乐跳动,而中间的女性角色则将日本暗黑舞踏和时装舞相结合。作品背景是荧光“风车”图形,带给观众一种恍如进入迷幻状态的体验。作为一名藏传佛教的信徒,陈天灼批判了明星、消费欲望和流行文化中的“伪神”。

涂维政

生于 1969,台湾高雄

《情人节快乐》,2011
塑料、玻璃、木材、油漆、金属、丝网印墙、粘合乙烯基

这件作品看似于一间老式的糖果店,散发出浓郁的巧克力香味,里面摆放着心形的盒子和粉色丝带。然而,仔细一看,这些“巧克力”实际上是小型武器——手榴弹和坦克。涂维政通过这件作品探讨了爱与浪漫背后潜藏的威胁性,暗示了台湾复杂的政治局势。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国际舞台上,到底谁是台湾的情人——中国、美国,还是法国?这件艺术作品提醒我们,无論表面多么甜蜜的关系,内部可能都潜藏着毁灭性的力量。

黄海欣

生于 1984,台湾台北

《室内演习 1》,2012
《室内演习 2》,2012
《室内演习 3》,2012
布面油画

乍看之下,这些色彩缤纷的“快乐家庭游戏”场景似乎很平凡,但深入观察后会发现其中隐藏着更为阴暗的含意。黄海欣的画作描绘了台湾政府民防策略中长期存在的“蹲下掩护”防灾演习。她回忆起当年与同学躲在课桌下,兴奋地捂住眼睛。但经历了多年的假警报后,许多人对此已漠不关心。她的作品批判了这种普遍的面对不确定未来的无助感,以及在欢乐表象下隐藏着的危险。

郭健

生于 1962,贵州都匀

《无题》,2015
《无题》,2015
艺术微喷

一次偶然的机会,郭健在乡下遇上了正在拍纪念照,为摄影师摆姿势的苗族儿童,他们身着精美刺绣、珠饰的传统服装,并佩戴银饰,在庆祝“跳花”节。在假花和塑料面具的陪衬下,郭健注意到一些男孩手里还拿着玩具枪。这一场景触动了至今仍让他感到困扰的——自己当年作为青少年新兵时在部队训练营地的记忆。这促使他拍摄了这一场景,突出展现了童年纯真与军事暴力之间的鲜明对比。

梁浩

生于 1988,广东惠州

《手中刀》,2021
布面油画

梁浩对刀的兴趣源于与朋友的一次聊天,朋友提到在他家乡有严格的刀具管控。这使他开始反思刀所代表的意义——从普通的厨房工具到犯罪中使用的凶器。出于好奇,梁浩开始向自己周围的人询问他们关于刀的印象。某个朋友回忆起她母亲藏在衣柜里的一把小刀,她小时候会偷偷欣赏这把刀。对梁浩而言,手中的握着刀有多重含义,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象征着权利与抗争。

娜布其

生于 1984,内蒙古乌兰察布

《空间外的风景 No.5》,2015
不锈钢、油漆

《空间外的风景 No.7 – 12》,2015
不锈钢、油漆

《宠物(蓝色)》,2021
青铜、油漆

《盆景》,2021
树脂、沙、水、电动泵

《偷窥者 No.1》,2021
不锈钢、印花织物、油漆、电灯

2014.05.11, 2021
2017.04.03, 2021
2018.02.05, 2021
2019.08.26, 2021
2020.02.10, 2021
2020.02.11, 2021
2020.04.23, 2021
纸本丙烯、丝网印刷

“这里是一个介于陌生与熟悉之间的领域。” 娜布其通过各种形式探索物体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座通往虚空的高高的绿色阶梯,唤起了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的向往;黄色柱子支撑着微型景观——这些是我们能看到却无法亲身进入的想象空间。她通过物体模糊了公共和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例如通常出现在公园中的喷泉,和那些身体上想更接近却无法触及的长椅。

她的物不仅仅是物理性的存在;而是活着的。这件被认为是“宠物” 的作品,则暗示或许家庭空间中的物品和人之间可能是互相陪伴的关系。在另一系列作品中,她使用了 “偷窥者” 一词,提出了一个更为阴暗的问题: “如果它们是作为有灵魂的个体一直在注视你的每一个动作又会怎样?” 娜布其让我们思考,这些物体或许不只是供我们使用,它们可能也拥有自己独立的自主性。

四层

徐瑞宪

生于 1966,台湾台北

《之间 I》,2012-23
金属、塑料、声音、电器和音频组件

在徐瑞宪的这件让人意外的装置作品中,你可以控制节奏,这个作品融合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元素:古典音乐与日常垃圾桶。徐瑞宪将最简单的物品转化为机械奇观。观众通过踩踏垃圾桶的踏板,激活由台北交响乐团的十多位音乐家录制的音乐。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徐的母亲,她每天收集可回收物品出售。通过母亲的例子,她教会了他——也许是所有人——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被丢弃的物品。

繁體中文

一樓

廖建忠

生於 1972,台灣台北

《大白鯊》,2013
玻璃纖維、視頻(彩色、無聲)
7 分鐘 55 秒

你敢直視一隻大白鯊的雙眼嗎?面對這樣一條三米多長的龐然大物,許多人會避之不及。然而,當我們凝視廖建忠用玻璃纖維製作的「鯊魚」時,卻意外地看到了一段近似荒唐的影片——藝術家正嘗試在鯊魚背上衝浪。透過這隻假鯊魚張開的嘴巴,我們看到的不是鋒利的巨齒,而是光禿禿的牙齦。廖建忠解釋說,作品的創作源於他想以詼諧的方式探索人類與恐懼的關係,結果令人忍俊不禁。

劉展

生於 1976,河南洛陽

《聯合製造_MB-YJ40CM》,2022
《聯合製造_B/2R76》,2022
《聯合製造_YCM-45Q》,2022
樹脂、橡膠漆

「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每天都處在消費的慾望當中,」劉展說,「每天都能接收到來自各地的郵包,裡面是我們通過網購買來的各式各樣的日用產品。」藝術家注意到這些產品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徵:它們都有屬於自己的包裝盒。通過3D軟件,劉展重新創作並扭曲了他收集的包裝盒的內部結構。曾經被丟棄的物品成為了被重新塑造的色彩繽紛的雕塑形體,這些雕塑讓人聯想到抽象的現代主義藝術作品。

劉展

生於 1976,河南洛陽

《聯合製造 – 肉類手槍》,2014
銅、鋁

劉展從日常生活裡無處不在的產品包裝中汲取靈感。我們每天都會經歷一個熟悉的過程:打開郵包,取出產品,然後將包裝盒丟掉。「這個動作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藝術家說道。但如果你收到一個像槍一樣的斷手,而它被包裝在專門定制的盒子裡呢?藝術家故意製造出一個令人不安的矛盾,打破我們的日常習慣,而槍的象徵則暗指消費主義邏輯中存在的不安和攻擊性。

鞏文宜

生於 1971,台灣南投

《殖RX 78-2》,2015
陶瓷

在觀看動漫《機動戰士鋼彈(高達)》時,鞏文宜想到了中國文化在唐朝時期對日本的深遠影響,當時「唐物」備受推崇。鞏也感受到日本殖民時期對台灣文化的深刻影響,以及日本流行文化至今在台灣的持續盛行。這激發了他用唐三彩——一種標誌性的三彩釉陶風格——重新塑造《高達》中的原型機器人「RX78-2」的靈感。最終呈現出一件融合跨越不同時代和文化的奇妙作品。

徐渠

生於 1978,江蘇南京

《迷宮 – 粉藍》,2016
布面丙烯

面對人們對其作品內容和含義的無休止解析,徐渠感到挫敗,繼而思考迷宮這一主題。「當人們遇到這些形狀時,」他說,「他們會立即參與到一個視覺遊戲中,而不是糾結於其含義。」
畫面中的重疊、交織和封閉部分引導人們沿著不同的路徑前行。在這幅畫中,迷宮呈現出鏡像般的雙重圖像,增加了觀者所面臨的視覺挑戰。

二樓

閆鏡州

生於 1995,河北邯鄲

《太陽花與老巴加油站》, 2022
《老巴的另一面》, 2022
《857 857》, 2022
《午夜花心》, 2022
《Red Shit》, 2023
布面丙烯

閆鏡州的繪畫作品中塑造了一些醜化、怪誕的人物形象,它們讓人聯想到童年動畫中的橡皮泥玩偶。這些荒誕而又愉悅的場景以一位名叫「老巴」的怪異主角為中心——他有一頭黃色頭髮、大鼻子以及誇張的面部特徵。老巴經歷了許多離奇的冒險,這些故事猶如充滿黑色幽默、諷刺和一絲粗俗的童話。老巴代表了被現代日常生活所束縛的普通人,象徵著這一代人對現實的迷惘。正如閆鏡州所說:「有老巴的地方所有的事情都不會按正常的邏輯發生,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幽默與意外!」

楊茂源

生於 1966,遼寧大連

《無題 (臉)》, 2020
《無題 (捲髮)》, 2020
《無題 (臉)》, 2020
《天使 1 》, 2020
大理石

一個偶然的機會,楊茂源見到一位陶藝師傅手拉坯製作陶罐,他被陶罐生成形狀的情景迷住了,就決心深入瞭解這一工藝。於是他決定在那個師傅的作坊工作,並首次以陶瓷形式創作了四個黑白色的半身雕像。完成後,這些陶瓷形狀被運往河北,由一位傳統雕刻佛像的老師傅用純白大理石複製。他認為藝術是超越語言表達的,他很難用語言說清楚為什麼喜愛這些形狀。楊茂源解釋道「有些東西就是這樣莫名其妙地就產生了。」

張曉剛

生於 1958,雲南昆明

《浴缸》,2017
布面油畫

在文革期間,張曉剛的父母被迫離職並送去外地勞改,留下他們四個兄弟獨自生活。在三年期間,孩子們沒有父母的照顧,只有家裡的四堵牆保護他們免受外界的血腥與恐怖,正因如此他們的內心世界逐漸變得尤為重要。《浴缸》帶領我們走進這些記憶,幽閉的場景如同一場奇異的夢境般展開。回憶起孩童時的角色扮演,浴缸既是載著其中之人漂流於動蕩海洋的船隻,也是盛放記憶與情感的容器。

顏磊

生於 1965,河北廊坊

《有限藝術項目 03》, 2012
車漆,油畫顏料,布面數字印刷

「我認為創作藝術和創辦其他企業是一樣的。」顏磊的色彩鮮明的四聯畫最初是他雇用的非專業人員團隊為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創作的300多幅油畫之一。在展覽期間,每天他隨機挑選不同的畫作送往卡塞爾的大眾汽車工廠進行噴漆覆蓋,再放回原位繼續展出。在光滑的表層下,隱藏著魯本斯、委拉斯開茲和格列柯的複製畫。這一過程凸顯了藝術的商品化,並引發了關於企業贊助如何作用於藝術表達的思考。

王度

生於 1956,湖北武漢

《Becompddg》,2013
石膏

王度的九尊石膏半身像向超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巨星們致敬;你能認出他們嗎?作品的標題源自這些藝術家英文名姓氏的首字母:布勒東 (Breton)、恩斯特 (Ernst)、德·基里柯 (de Chirico)、奧本漢 (Oppenheim)、馬格利特 (Magritte)、畢卡索 (Picasso)、杜象 (Duchamp)、達利 (Dalí) 和賈科梅第 (Giacometti)。王用了幾個月的時間親手制做所有的步驟,解釋說作品名字的字母是隨意排列的。這借鑒了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所相信的隨機和偶然性可以是創作強有力的催化劑的意念,從潛意識中激發出新的洞察。

田牧

生於 1985,安徽合肥

《扭曲的舌頭》,2018
大理石、發動機氣缸、金屬管、岩石

田牧對後人類的概念深感興趣,探索著人類與機械之間的共生關係。有一天,他在廢棄金屬回收站被一塊大理石上的像人形的機器零件所吸引,受到了啓發。「也不知什麼原因,我停下腳步,觸摸了那塊大理石,」他說,「感覺這些機器部件像是能感受到幻肢的活著的生物……」通過融合自然、醫學和工業的多樣元素,他為被忽視和遺忘的物品注入了新的生命。

亓文章

生於 1981,山東萊蕪

《你往何處去》,2019
《未名(橋)》,2020
《箱子里的人》,2020
布面油畫

「如果我真要畫點什麼,」亓文章反思道,「那大概是我們所處時代的一些氛圍……」儘管他透露並未接受過中國藝術院校的正規訓練,亓卻以精湛的技藝創造出介於現實與幻想之間的超凡畫作。這些邊界模糊的空間被孤獨的、無名的個體所佔據,他們似乎迷失了方向或正在尋找什麼。亓認為,這些人物的姿態本身就能傳達情感,而在他的作品中,這些姿態象徵了許多當代中國人所經歷的深刻歸屬感與脆弱感。

亓文章

生於 1981,山東萊蕪

《你好,高更 1》,2020
《你好,高更 2》,2020
《你好,高更 3》,2020
布面油畫

亓文章坦言,他一直對「畫從畫中來」充滿了興趣。他回憶說,年輕時,「我讀傳記,想象那些藝術家在另一個時空中的樣子。」在這裡,他連續畫了三幅法國著名畫家保羅·高更的肖像。高更不羈的姿態前景中擺放著酒、肉、花、水果和女性裸體——這些元素既呼應了繪畫傳統,也反映了藝術家本人的慾望。亓在畫其他藝術家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從未在自己身上移開過。

時永駿

生於 1978,台灣台北

《玩具包裝組.B – 整形美容禮盒 輕鬆換鼻》,2022
粘土、布料、木板丙烯畫

《玩具包裝組.C – 尋找巨人》,2022
纖維增強塑料娃娃、布料、木板丙烯畫

時永駿鍾愛收集復古玩具,並常將它們融入奇幻的場景中。然而,在這裏,他徹底重塑了這些玩具,並賦予其一種詭異的轉折。玩具被包裹在精心複製的懷舊包裝中,乍一看顯得天真無害,卻暗藏令人不安的主題。比如:作品《玩具包裝組.B – 整形美容禮盒 輕鬆換鼻》靈感來源於一張納粹官員用卡尺測量一名男子鼻子的黑白照片,據稱目的是為了判斷種族血統。通過顛覆童年的玩具,藝術家將令人不安的歷史巧妙地隱藏在顯而易見的表象之下。

時永駿

生於 1978,台灣台北

《莊園》,2019
鐵、膠合板、棉布、陶瓷、石膏、皮革

《莊園》,2019
布面油畫

童年時,時永駿生活在台灣的「眷村」——1949年退守台灣的國民黨(KMT)士兵家眷建造的臨時社區。他形容這個村莊讓他感到「溫暖與安心」,就像他曾睡了八年的那張鐵床一樣。這張床也出現在他的兩件作品中。在這張床上,他用未燒製的黏土構建了一個小型社區,包含房屋、穀倉、樹木和各種生物,充滿童話般的奇幻想象。然而,這種奇妙的氛圍被床底下伸出的兩條不安分的腿所打破,暗示了夢境者內心世界的複雜性。

時永駿

生於 1978,台灣台北

《我想先暫時躲起來,先等我一下》, 2021
布面油畫

時永駿的這幅超現實主義繪畫靈感來源於他在雜誌上讀到的關於利比亞一對夫妻的文章,文里詳細描述了他們如何從垃圾掩埋場搶救到的傢具來佈置室內。附圖里捕捉到夫妻倆坐在房子外的石階上,並被他們的四隻狗包圍著,他們的臉上洋溢著笑容。然而,時永駿卻感到一股悲傷,回憶起他自己曾在即將被拆除的眷村裡搜刮著那些被遺棄傢具的經歷。「我期望自己能躲在那些被遺棄的家具裡,」他回憶道,「與這些被淘汰的過時產物待在一起。」

喻紅

生於 1966,陝西西安

《半百》,2018-19
布面丙烯,32 件作品
虛擬現實 VR 部分 :8 分鐘

「時間是最直接的證據,它能改變一切。」在 50 歲之際,喻紅開始回顧自己過去半個世紀的人生經歷。這些反思最終凝聚為32幅自傳式繪畫作品,記錄了她從童年到成年的個人旅程。作品還配有一部實驗性的虛擬現實(VR)部分,邀請觀眾步入她的記憶場景——從文革動蕩時期到她在經濟改革的1980年代成長為一名藝術家的歷程。通過將私人經歷的瞬間與宏大的社會歷史變遷交織在一起,她的藝術作品不僅是她自身成長的鏡像,也映射出一個不斷變動的社會。

孫紅賓

生於 1970,山東鄄城

《胖女》,2013
布面油畫

孫紅賓的筆下這位自信的豐滿女士,僅戴著一副淡紫色太陽鏡,從她的小畫布中凝視而出,流露出既不屑又毫不羞怯的神情。她拒絕矜持端莊,體現了孫紅賓探索遊戲性和趣味性的創作意圖,旨在激起觀眾的反應。孫借鑒了「無厘頭」——一種源自粵語中的基於荒誕和不合邏輯並置的滑稽幽默,——孫在作品中擁抱了驚奇與神秘感。他直接以生活為創作基礎,正如他所言:「我試圖捕捉人物的內心,那種我所想像中的個性。」

三樓

張培力

生於 1957,浙江杭州

《不斷增大》,2000
6 通道視頻,12 個顯示器(彩色,有聲)
27 分 4 秒

在杭州一個尋常的一天,張培力留意到學生們興趣盎然地吹著美式的泡泡糖,學生們吹泡泡的技巧令他嘆為觀止,於是他開始近距離拍攝這一過程。張培力對日常手勢、重復和節奏感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們看到連續播放著的咀嚼著的嘴巴和不斷增大又破裂的泡泡,在不同的時刻通過十二個屏幕並列展示。這或許是對全球化和中國進入國際市場的暗示,或者是一種對童年懷舊的反思。最終,張邀請觀眾去探索他們自己的詮釋和意義。

郭宇恆(SKIRUA)

生於 2003,北京

《我隔著液晶玻璃與海蝸牛接吻》, 2020
噴墨打印,布面丙烯

「互聯網改變了我。」 郭宇恆是新一代伴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成長的一員。她在17歲時就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個展,完全通過iPad上的網絡視頻教程自學繪畫。但對她而言,互聯網不僅是一個學習工具,更是為她開啓了一個全新的幻想世界,在那裡,她的各種虛擬化身能和他人建立親密聯繫。她的這幅具有多面性的自畫像是對在線上與線下並存的多重自我和身份的頌歌。

廖建忠

生於 1972,台灣台北

《機車人生》,2008-09
鋼、鋁、鉻、塑料、油漆、視頻
1 分 41 秒

像大多數男孩一樣,廖建忠一直夢想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哈雷摩托車。這一著名的摩托車品牌是至高無上的戀物對象,象徵著自由與反叛。它那深沉轟鳴的引擎發動聲總能引人注目,但廖建忠的版本卻奇異地安靜。仔細一看,我們發現藝術家用人力替代了馬力。廖的帶有諷刺意味的幽默視頻捕捉了他在台灣街區艱難地騎著自製哈雷的場景。通過這件作品,廖對探討財富差距和妄自尊大的現象,並諷刺消費廣告中所推銷的無法實現的夢想。

耿旖旎

生於 1982,遼寧瀋陽

《虛擬力量》, 2020
布面油畫

耿旖旎的畫作展現了我們當下生活中虛擬世界的多重面貌,通過多個窗口和時間間隙交錯呈現。這件作品創作於全球新冠疫情期間,探討了當世界轉向網絡社群尋求慰藉和聯繫時,虛擬力量所帶來的困境。畫中反復出現被廣泛認為是 COVID-19 病毒自然宿主的蝙蝠形象。畫面中心是一位彪悍的男性形象,象徵人類,與已有 3.5 億年歷史的古老蕨類植物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背景提醒我們,人類在地球悠久歷史中的存在僅僅是短暫的一瞬間。

張釗瀛

生於 1988,廣東廣州

《童話 – 岸邊》,2018
《童話 – 下班》,2018
《童話 – 猛虎下山》,2018
《童話 – 幸福旅程》,2018
布面油畫

「童話並非專為兒童創作」,張釗瀛指出,「其實,當成人重讀童話時,常常別有深意。」藝術家從流行文化中汲取元素,重新解讀童話的現代性。他借《辛普森一家》的荷馬·辛普森批判父權制,並透過《海綿寶寶》和《派大星》的疏離表情映射成人世界的複雜性。張釗瀛以虛弱、不再勇猛的老虎批判權利的剝奪,並借芭比與肯揭示人們對完美主義關係的追求。他將這些知名角色置於反常情境中,營造了全新的對話空間。

陳天灼

生於 1985,北京

《天堂婊子》,2014
雙屏高清影像(色彩,有聲)
4 分 49 秒

常被稱為當代藝術中的「另類」,陳天灼喜歡挑戰藝術的邊界,正如他所說「我喜歡我的作品既荒誕又具有攻擊性」。他的這一跨界影片作品透過融合「高」與「低」文化,體現了他反對精英主義的價值觀。影片中,流著口水的「雙胞胎外星人」佩戴著金鏈和紋身,隨著粵語嘻哈音樂跳動,而中間的女性角色則將日本暗黑舞踏與時裝舞結合。作品背景是螢光「風車」圖形,帶給觀眾一種恍如進入迷幻狀態的體驗。作為一名藏傳佛教的信徒,陳天灼批判了明星、消費欲望和流行文化中的「偽神」。

涂维政

生于 1969,台湾高雄

《情人节快乐》,2011
塑料、玻璃、木材、油漆、金屬、絲網印牆、黏合乙烯基

這件作品看似於一間老式的糖果店,散發出濃郁的巧克力香味,裡面擺放着心形的盒子和粉色絲帶。然而,仔細一看,這些「巧克力」實際上是小型武器——手榴彈和坦克。塗維政通過這件作品探討了愛與浪漫背後潛藏的威脅性,暗示了台灣複雜的政治局勢。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在國際舞台上,到底誰是台灣的情人——中國、美國,還是法國?這件藝術作品提醒我們,無論表麵多麼甜蜜的關繫,內部可能都潛藏着毀滅性的力量。

黃海欣

生於 1984,台灣台北

《室內演習 1》,2012
《室內演習 2》,2012
《室內演習 3》,2012
布面油画

乍看之下,這些色彩繽紛的「快樂家庭遊戲」場景似乎很平凡,但深入觀察後會發現其中隱藏著更為陰暗的含意。黃海欣的畫作描繪了台灣政府民防策略中長期存在的「蹲下掩護」防災演習。她回憶起當年與同學躲在課桌下,興奮地捂住眼睛。但經歷了多年的假警報後,許多人對此已漠不關心。她的作品批判了這種普遍的面對不確定未來的無助感,以及在歡樂表象下隱藏著的危險。

郭健

生於 1962,貴州都勻

《無題》,2015
《無題》,2015
藝術微噴

一次偶然的機會,郭健在鄉下遇上了正在拍紀念照,為攝影師擺姿勢的苗族兒童。他們身著精美刺繡、珠飾的傳統服裝,並佩戴銀飾,正在慶祝「跳花」節。在假花和塑膠面具的陪襯下,郭健注意到一些男孩手裡還拿著玩具槍。這一場景觸動了至今仍讓他感到困擾的記憶——自己當年作為青少年新兵時在部隊訓練營地的經歷。這促使他拍攝了這一場景,突出展現了童年純真與軍事暴力之間的鮮明對比。

梁浩

生於 1988,廣東惠州

《手中刀》,2021
布面油畫

梁浩對刀的興趣源於與朋友的一次聊天,朋友提到在他家鄉有嚴格的刀具管控。這使他開始反思刀所代表的意義——從普通的廚房工具到犯罪中使用的兇器。出於好奇,梁浩開始向自己周圍的人詢問他們關於刀的印象。某個朋友回憶起她母親藏在衣櫃裡的一把小刀,並說她小時候會偷偷欣賞這把刀。對梁浩而言,手中握著刀有多重含義,最重要的一點是它象徵著權利與抗爭。

娜布其

生於 1984,內蒙古烏蘭察布

《空間外的風景 No.5》,2015
不鏽鋼、油漆

《空間外的風景 No.7 – 12》,2015
不鏽鋼、油漆

《寵物(藍色)》,2021
青銅、油漆

《盆景》,2021
樹脂、沙、水、電動泵

《偷窺者 No.1》,2021
不鏽鋼、印花織物、油漆、電燈

2014.05.11, 2021
2017.04.03, 2021
2018.02.05, 2021
2019.08.26, 2021
2020.02.10, 2021
2020.02.11, 2021
2020.04.23, 2021
紙本丙烯、絲網印刷

「這裡是一個介於陌生與熟悉之間的領域。」 娜布其透過各種形式探索物體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座通往虛空的高高的綠色階梯,喚起了人們對更高層次的精神的向往;黃色柱子支撐著微型景觀——這些是我們能看到卻無法親身進入的想像空間。她透過物體模糊了公共和私人空間之間的界限,例如通常出現在公園中的噴泉,和那些身體上想更接近卻無法觸及的長椅。

她的物不僅僅是物理性的存在;而是活著的。這件被認為是「寵物」的作品,則暗示或許家庭空間中的物品和人之間可能是互相陪伴的關係。在另一系列作品中,她使用了「偷窺者」一詞,提出了一個更為陰暗的問題:「如果它們是作為有靈魂的個體一直在注視你的每一個動作又會怎樣?」 娜布其讓我們思考,這些物體或許不只是供我們使用,它們可能也擁有自己獨立的自主性。

四樓

徐瑞憲

生于 1966,台湾台北

《之間 I》,2012-23
金屬、塑料、聲音、電器和音頻組件

在徐瑞憲的這件讓人意外的裝置作品中,你可以控制節奏,這個作品融合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元素:古典音樂與日常垃圾桶。徐瑞憲將最簡單的物品轉化為機械奇觀。觀眾通過踩踏垃圾桶的踏板,激活由台北交響樂團的十多位音樂家錄製的音樂。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徐的母親,她每天收集可回收物品出售。通過母親的例子,她教會了他——也許是所有人——以全新的視角看待被丟棄的物品。

Skip to content